研究课题 > 特色小镇论文

“特色小镇”影响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反思——发表在2016年3月刊小城镇建设杂志

2017-8-13

——以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为例

陈安华、江琴、张歆、叶莹莹

摘要: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创建引起了国内各界的空前关注,从中央到地方一批批的参观、学习和调研团队纷至沓来,特色小镇俨然成了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明星。作为参与者之一,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刻而冷静的思考:特色小镇对现有城乡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非大都市区周边和中西部产业薄弱地区该如何学习?对多年来持续推进的小城镇建设有何影响?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已经完成的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进行了总结,希望能给关注特色小镇与小城镇建设的同行们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城镇,运动小镇,小城市培育,影响机制

1、特色小镇的概念

从2014年10月提出到初见成效,浙江特色小镇已历时近两年。结合省政府相关文件和两年来的项目实践,“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可总结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产业定位着力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km2左右,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km2左右。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产业投资、高标准环境和土地要素成为特色小镇创建的核心要求。

2、龙山运动小镇的由来

2.1龙山发展概况

龙山镇所处的永康市是“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和目前唯一的“中国全地形车生产基地”,龙山镇是浙江省省级中心镇、省级体育强镇、省级森林城镇等,同时也是永康市的工业重镇,具有截流效益较好企业外流的区位优势(图1)。龙山镇目前以铸造和五金加工为主,形成了铝材、电动工具、五金工具、汽摩配件、日用五金制品、服装、绣品为支柱的多门类产业发展格局。这些相关产业密切关联运动休闲产业,同时依托永康运动休闲产业大环境,为龙山运动小镇明确主导产业奠定了初步产业基础。

(图1)

2012年12月首个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园的落户在资金、政策以及土地指标等方面都给予了龙山一定的支持,园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三大制造业和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当年年底成功引进企业11家、总投资35亿元,2014年底确定项目投资总额近20亿元的9个二期入园项目,这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发展引擎,人口也呈现出了流动度高的特征。

经过多年建设和几次行政区划调整,龙山镇的城镇空间仍以“三组团”结构和沿路发展为主,松散、不规则的带状形态削弱了龙山作为永康市北部新增长点的合力,尤其不利于产业集聚和结构的优化以及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2.2龙山西溪小城市建设状况

2010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将培育小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作为试点镇,不仅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在土地指标、管理体制、税收等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倾斜。为了加快永康东北区域的发展,平衡市域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永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初提出了在龙山、西溪两镇积极培育小城市的策略。

龙山-西溪小城市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包括龙山、西溪两镇主要建成区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发展空间。经过两年多的培育,龙山、西溪在空间上虽有一定趋势的相向融合图2,但在核心功能、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上都与小城市有一定差距,并未真正成为永康市域新的增长极。

(图2)

2.3小结:龙山及龙山西溪小城市的困境

龙山西溪两镇虽然被列为小城市培育,但其原规划仍旧沿袭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路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和低成本的土地、税收政策吸引投资。这种传统模式即使在浙商回归园落户后,也并没有真正构建起“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基础体系,对龙山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有限的;反而是西溪镇另辟蹊径,通过对接横店影视产业看到了转型发展的一线曙光(图3)。另外由于上级政府没有为龙山西溪小城市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运营共享机制,也没有强有力的第三方介入区域整合,因此龙山、西溪依旧按照各自的思路在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仍独立建设和运行,实质上仍处于分镇而治的状态。

(图3)

在经济新常态下,不论是龙山镇还是龙山西溪小城市均亟待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有力的工作抓手,在产业、空间、人口、交通等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和内生的动力引擎。而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恰好符合龙山发展的现实需求,既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也有良好的山水环境,更有政府大力推动的决心,所以运动小镇的创建不仅对龙山恰逢其时,而且会成为助力龙山、西溪走出发展困境,协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龙山西溪小城市建设的崭新平台(图4)

(图4)

3、龙山运动小镇规划

3.1规划思考

战略转变的关键

龙山镇在产业转型、城乡融合、区域发展等重大方面都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竞争。龙山的战略转变是寻找一条符合自身特色、与周边城镇差异化发展、长久持续稳定发展的特色之路。龙山运动小镇如何推动这一战略的转变,进而推动龙山-西溪小城市一体化的成功是规划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关键在于明晰特色小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

特色小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互动影响机制

特色小镇的创建要求对其选址有较为明确的限制,包括较好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适当的土地支撑、配套服务,又区别于城市功能区,有更高的生态环境要求,这一系列条件都基于小城镇来提供。特色小镇聚焦高投资、大前景的产业发展势必形成强大的引擎,辐射推动小城镇变革,为其建设增加动力,;特色小镇的改革试验也迎合了小城市试点的要求,突出制度创新。这一系列互动影响机制(图5)是推动小城镇建设模式变革的有力依据,尤其对不符合特色小镇创建要求而有变革需求的小城镇具有深远意义,它使特色小镇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普适性。

(图5)

3.2规划方法与策略

3.2.1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规划方法

传统的命题式规划一般直接关注命题中的规划范围,就范围而提方案。龙山运动小镇规划依托特色小镇的创建要求,但不直接从特色小镇范围入手,而是遵从小城镇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机制,从小城镇发展的角度出发,聚焦于产业集中区,落实于特色小镇的行动范围图6)

(图6)

3.2.2多层次的规划范围和规划任务

研究范围:龙山、西溪两镇镇域范围,。在区域竞合发展的视野下,分析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和产业体系与分工,挖掘自身条件和资源价值,结合有效政策影响,拓展更具内涵的发展方式及可实施性。

概念规划范围及任务:龙山西溪小城市范围。从区域竞合及产业整合角度,梳理龙山-西溪在区域发展中的机遇与困境,对龙山-西溪小城市的总体发展、特色产业以及业态细分等进行整体策划研究,提出总体构想和发展框架。

运动小镇规划范围及任务:围绕“低丘缓坡绿心”周边约3km2区域,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约1km2。根据“特色小镇”创建要求,分析特色小镇体系及与小城市、浙商回归园的关系,立足自身资源条件,构建产业核心、企业主体的特色小镇总体发展思路与概念性方案。

3.2.3整合全域的项目策划

结合特色小镇、小城镇、小城市以及村庄发展建设目标,基于产业价值链延伸,策划导入项目及提出发展建议。在空间上落实产业定位和产业联动图7),转换产业、文化、旅游以业态形式植入,将特色小镇与小城市、与镇域在生态、交通的资源基础上与旅游、人文景观、节事活动结合,创造新的项目联动。并制定项目库图8)与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发展建设区域和重点项目。

(图7)

(图8)

3.2.4加减乘除式的路径策略

产业乘法

把握产业趋势和特色小镇产业要求,依托内外发展动力,重点明确产业定位及产业之间的联动策略。依托现有效益农业、运动休闲产业、五金业和影视产业,形成产业与产业、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旅游的互动,打造运动休闲产品、工业体验产品和现代农业体验产品图9)

(图9)

文化加法

从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文化可演绎的空间和当下旅游市场热点出发,研究地域文化中可被永续传承、可支撑丰富体验以及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要素。同时结合产业新生的文化内涵,以节事事件为契机,进行文化的再加工和再发展,使客群在消费与体验中感受文化情怀,从而形成长久粘性,推动即时体验向长期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空间减法

当前龙山的城镇空间格局较为分散,不能承担建设永康市北部中心的责任,需转变空间发展模式,造血造心。即限制现有城镇空间扩张,集中资源优先打造小城市的公共中心,形成强核心引导下的区域融合,并为特色小镇的人才吸引和客厅服务创造条件。

风貌除法

为主导产业腾笼换鸟、打造核心的同时,注重其他存量区域的风貌提升。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政策推行的后期,环境基础已然夯实,但特色营造不是简单的堆叠。规划引入精简主义目标导向下的环境和风貌提升,精选与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核心文化关联紧密的风貌特色,以要素表达、以内涵深植,去繁存简、有机提升。

3.3规划方案

龙山运动小镇现状以原生态低丘缓坡地貌为主,田园坑塘水渠交织,生态敏感性高。规划设计方案围绕低丘缓坡绿心周边展开,形成核心引领,点轴带动的空间结构。以城市外围生态山水和田园为主体,以运动公园作为景观核心区,依托引水渠和绿廊形成景观走廊,结合道路、水脉交汇形成的空间节点,塑造富有变化的开放空间系统。网络状的空间骨架构筑五大组团联动,小镇依托浙商回归园一期、二期用地和低丘缓坡地,形成以运动休闲为主导,融合生产研发、文化娱乐和旅游服务的功能体系,并保持与龙山-西溪小城市公共服务核心的紧密联系。既为小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又能搭建特色小镇向小城镇输血的机制平台图10

(图10)

3.4规划特点

理念渗透——137全域运动理念

运动健康理念的包容也要求空间的包容承载,特色小镇的运动休闲项目是引领,但不局限于3km2的区域。沿着水库、溪谷、山脊线布置,将龙山西溪全域串景成网,以一条全地形车赛道及慢行游览黄金线、三条登山健身步道和七类运动形式(图11),联动特色小镇内外运动休闲项目,全要素、全产业、全过程、全时空以及全方位地打造大体育,大健康融合之地(图12)

(图11)

(图12)

产业升级——制造业与运动休闲相结合

永康及龙山-西溪小城市有强产业基础,浙商回归园已打下初期的双创基础,规划紧扣产业特色,拟形成以全地形车、户外休闲用品、健身器材等为主要产品的制造业集群,建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以运动及关联赛事整合产业资源、引导动力文化、带动消费发展。规划通过策划赛事及日常休闲运动项目,实现产业自身及与之相关的培训、高端休闲、深度旅游体验等产业的同步发展,推动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

空间特色——低丘缓坡设计利用

原则上尊重原生地貌形态,以生态利用的方式将项目落实于场地,减少土方工程的同时塑造小镇空间特色。设计结合低丘缓坡地起伏特征,将全地形车赛道和户外运动项目依地势布局,形成集培训竞赛、康体健身、娱乐休闲、旅游体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功能集聚之心(图13)。整理碎片化的坑塘沟渠,延续水脉肌理提升滨水空间形象,并利用高架的渡槽引水渠与坡地的交汇处设置瀑布水公园,在视觉上连接场地与高架渠,通过对渠本身的可进入式改造,在体验上加强立体步行交通的趣味性。

(图13)

4、总结:特色小镇对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机制

特色小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必然推动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七大万亿产业的门槛要求与之匹配的延伸产业有相应的品质和品牌。特色小镇的产业高端化将吸引中高端人才的入驻,成为引领高端消费的新依托,也会带动特色小镇内外的配套服务业高端品质化,吸引人才的同时留住人才。

特色小镇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3km2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抓手,却不足以支撑整个小城镇的建设运转。特色小镇的资源、要素集聚势必影响小城镇对全域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在肯定特色小镇对推动小城镇建设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时刻基于两者的影响机制对特色小镇进行反思和修正。

作者简介:

陈安华,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建科·曼嘉国际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

江琴,杭州曼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建科·曼嘉国际设计中心规划师;

张歆,杭州曼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建科·曼嘉国际设计中心规划师;

叶莹莹,杭州曼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建科·曼嘉国际设计中心规划师。